浩 2012. 11
我們生活的環境裡, 如果有青翠的樹林花草, 心裡會感覺清涼自在. 如果能投身在大片的林木群裡, 更會身心爽快. 平常生活裡, 大家也都喜歡綠野大地, 當然在休閒渡假時,更會響往山區森林, 享受那種樹蔭裡的寧靜與舒暢. 我們所居住的台灣海島, 得天獨厚, 從海平面到海拔近四千公尺的高山, 同時擁有熱, 暖, 溫, 亞寒帶的森林環境. 以現代的交通路線, 約兩三個小時, 就可到達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群裡. 可進入深山森林區, 享受林區美景和芬多精氣息. 大家也都知道, 森林樹木, 對環境的貢獻, 提供清新空氣, 清涼大地, 它也是最接近在我們的生活身邊. 但是, 我們對有關森林的瞭解和認識有多少, 可能是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的感覺. 到底森林裡的環境生態, 林木生長, 動植生物生存, 時序變化, 其真象如何, 相信真正懂得的人不多. 又我們能在什麼地方, 如何取得相關知識, 確是大家所關心的課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在 2011年的國際森林年, 與遠足文化公司合作出版, 森林環境解說知識問答集, 以 240 個非知不可的森林秘密, 來詳細說明,---[你不知道的森林] .真實的對大眾提供, 非常珍貴的相關森林知識. 有精美圖片, 解說文字, 分析圖表, 分別細述相關的森林事物. 確實能使我們充分瞭解, 森林的生態, 生物, 景觀, 功能等各面向的豐富知識. 我覺得是功德無量. 以往我們所不知的森林內涵, 大多能在這本書中得到答案. 誠如這本書的開序, 要讓我們更瞭解森林. 所以本書目錄分為, 森林生物, 森林生態, 森林景觀, 森林功能, 森林與人, 森林培育與管理等部分, 以問答方式, 細細解說, 配合生動圖片和圖表, 再加上森林小博士和知識小百科的補充說明, 讓讀者能獲得豐碩的知識和嶄新的觀念.真是一本給人受益無窮的好書.
在森林生物篇裡, 敘述森林中的野生動物分布, 和森林的植群關係. 森林裡有各種動物和植物的生存成長, 相互依賴, 顯得非常熱鬧生動. 地型上, 因海拔的差異, 所形成的不同森林景觀, 會有不同適合生存的動植生物. 森林植群的改變或消失, 連帶的會使棲息其中的動植物種類與數量隨之改變.書中介紹森林動物, 如台灣野生黑熊, 台灣獼猴, 和鳥禽生態,如雉科鳥類美麗羽毛色彩, 與各類昆蟲蝴蝶, 不勝枚舉. 又森林植物所述說森林界線, 不同海拔所分佈的各種林木. 台灣最高大台灣杉特徵, 玉山圓柏的特色, 還有板跟植物, 支柱根植物, 蕨類植物特性等, 文圖並茂, 讓人大開森林知識領域.
在森林生態篇裡, 述說森林的形成與演替. 告訴我們現在的森林, 是經過長期一連串的演替過程, 達到生物群落與環境, 相互適應的平衡狀態. 先驅植物的進駐, 緊接著灌木, 喬木接續進入, 直到形成森林. 高山湖泊和溼地的含水本性, 庇護森林動物樹林的生存成長. 另外,對森林樹林病蟲害的狀況, 也分別說明, 使我們也能瞭解, 樹林也是會生病的. 林木怕火, 森林大火, 除了閃電, 雷擊外, 人為因素仍多. 如引火燒墾, 森林中吸煙不慎, 炊火取暖, 引火焚燒紙錢, 狩獵等. 森林大火所造成的傷害, 是很嚴重的. 例如玉山白木林景觀, 是典型的火災留跡. 森林的災害除了火災外, 尚有其他自然災害, 如地殼構造變動, 引發土石崩塌移位, 不正常氣候的風災, 豪雨, 土石流. 以及森林內病菌, 昆蟲產生的疫病蟲害等. 另外更有人為威脅, 如因應農牧用地, 或建築用地需要, 而開墾林地. 或盜伐林木, 破壞森林, 以及工業化, 導致空氣與水源污染等, 都是引發森林生態變化的因素. 因此, 森林保護與防火教育和觀念, 是愛護森林的必要條件. 我們進入山區, 就常會看到森林防火和保護林木的警示標語. 提醒大眾, 隨時注意森林生態.
在森林景觀和森林功能篇裡, 介紹世界各地的森林景觀資源, 包括地形, 地質, 動物, 植物, 氣象等內涵. 尤其各種樹種的分布, 如針業林, 落葉林, 熱帶雨林植物, 以及紅樹林的功能等, 使讀者能概括瞭解, 各不同海拔樹林的生長環境生態, 是相當有知識性的內容. 其中我覺得最受用的是, 台灣森林景觀介紹, 台灣的林群類型, 從海平面到海拔近四千公尺高山的落差, 孕育著八種截然不同的森林景觀, 並各有不同特性. 包括高山寒原, 亞高山針葉林, 冷溫帶針葉林, 涼溫帶針,闊葉林, 暖溫帶闊葉林, 亞熱帶闊葉林, 熱帶季風林等. 各有不同樹種和野生動物棲息, 非常生動. 在台灣, 喜歡登山攀爬的朋友, 是很有福氣的. 一年四季, 除冬季三千公尺以上高山,會因大雪短期封山外, 隨時都可以盡興去接近高山森林, 環繞在台灣檜木巨木群, 台灣鐵杉, 原生櫻花, 野生杜鵑花, 山毛櫸, 變色楓葉. 或停駐在高山湖泊邊, 深呼吸清涼氣息, 或高聲吶喊. 這種景象, 隨時盤繞在登山客腦海裡. 台灣有這種環境, 也要感謝政府單位, 從早期對台灣高山森林的管理維護. 和大眾有環境保護觀念, 讓台灣森林, 仍保持有良好的資源. 致於森林的功能, 在大地環境裡, 森林是水的故鄉, 也是河流與湖泊的母親. 是水資源保育和調節的主宰, 同時也是碳循環的要角. 是環境裡, 清新空氣的供應來源. 森林芬多精, 陰離子, 更是吸引人去山林享受森林浴的主要因素.
森林的經營管理, 是一項多元又專業的課題. 森林資產, 是大地環境全民共有的. 必須要有專門權責機關, 和全體民眾共同來努力維護. 政府機關可編列經費, 運用現代衛星探測科技, 調查, 監測森林的動物, 植物, 林木的消長變動, 以為因應需要. 台灣早期原始深山林木, 在日本佔據年代, 因珍貴樹木, 有很高利用價值. 被日本人大勢砍伐, 也特別建造阿里山及太平山森林鐵路, 運送林木珍. 貴高山林木, 被濫伐殆盡. 現今我們仍能在深山高地, 看到巨木樹頭痕跡, 令人不勝感慨. 好在台灣光復後, 停止採伐, 也有計畫造林. 幾十年後的今天, 我們可看到造林成果, 如溪頭實驗林區, 有四,五十年的杉林樹木, 這是一項長期的成效. 山林的管理維護, 近年來, 在政府有計畫的作為下, 在全國各地, 成立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國家公園管理機構, 以及林務局山林管理單位森林遊樂區, 分別對各地區風景, 山林, 遊樂, 登山步道等, 做有系統的管理. 一方面, 對山林環境以專責專業管理, 一方面對大眾, 提供更高品質的休閒旅遊活動場地, 也能順便做森林生態自然教育. 相信這對森林的經營管理, 是有極大效益. 我想全民大眾更要珍惜, 我們的森林環境.
[你不知道的森林]--- 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從書中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舉凡有關森林環境的知識, 巨細無遺的提供給大眾. 就如我長期登山的經驗, 也對應獲得許多的知識, 同時對台灣的山林環境的景觀, 植物, 和動物的生態, 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相信喜好山區森林旅遊的大眾, 這是一本最適宜的指南 , 在此我更衷心感謝, 林務局出版這本書給普羅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