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行走, 儲藏愛 : 山與親情的編織 讀書心得

浩    2012.07
      台灣山岳森林之美, 早已深印在我的心中. 記得在六十二年二月, 跟一群朋友上合歡山, 那時心裡沒有一點準備, 以為只是一般郊遊, 沒想到遊覽車到翠峰時段, 被告知前面路程, 被大雪封閉, 車輛無法通行, 只有下車徒步走上合歡山莊. 原以為走一下可到達, 沒想到走了四個多小時, 才到武嶺, 大家已精疲力盡, 又餓又冷. 在路邊攤買了一碗香菇雞湯, 卻只能呼氣, 而沒有力氣喝下, 至今印象深刻. 在又走約一個鐘頭, 總算到合歡山莊, 許多人, 因寒冷又有高山症狀況, 大廳地上已癱倒一堆遊客. 那時我還算年青, 身體還好. 晚上走出門外, 驚喜發現山林大地, 一片銀白雪景, 天空一輪明月高掛, 又圓又大, 就在頭頂上, 萬籟寂靜, 此情此景, 震動我心. 從此, 我開始對台灣山岳嚮往登爬, 之後參加一些登山活動, 尤其像五岳, 三尖, 台灣百岳, 是心中攀登的目標, 確實也攀登不少台灣南北各地高山, 真的親身體會, 高山那種迷人的景觀林相, 稜線行走 和登頂時那分喜悅與滿足, 令人難以忘懷. 只是在登山過程, 因工作關係, 時間有限, 每次攀登行程, 大多較匆促. 對山岳景色, 總是遠眺粗看, 無法細細品味觀賞. 僅是留下粗略印象, 但這些經歷, 也是充分滿足那種登山樂趣。

      最近拜讀, 孟婉瑜君所寫著的  [行走.儲藏愛--山與親情的編織]  一書, 慢慢細讀, 深深體會. 他們夫妻子女大小四口, 從小孩出生不久, 就開始帶他們, 投入大自然山林懷抱裡 . 對台灣山林野外, 做志工調查的經歷過程, 點點滴滴, 令人感動. 對於一個也是山岳森林的愛好者, 似乎有一種親身參與的感受.作者以細緻觀察 山林裡, 花草, 樹木, 果實. 昆蟲, 蝶蛙, 魚蝦.鳥鼠,飛禽等 情境. 並與幼兒夫婿共同揭開大地原相, 不論是蒲公英花絮的飛揚, 或落地松果, 都是一分喜悅. 是在山區帳篷裡, 聽到山鳥, 野梟的鳴叫, 真是令人心動. 由於我長期攀登山岳過程, 大都是匆匆步伐, 現在閱讀之下, 回頭回味神往, 當時登山的許多回憶, 有那種親切感.也補足我以往, 在山岳行走時所遺漏的點滴. 書中許多圖片, 是那麼熟悉, 更勾起我許多往年攀登山林時的往事回味. 就如 [流螢--草嶺古道, 桃源谷] 那一段記述, 他們為貪圖眼下美景, 而追趕末班火車情境. 讓我想起那次, 攀登大霸尖山回程時, 也忘懷沿路日落時分的景色, 而匆忙摸黑走下九九山莊的狀況. 真的,  心裡有一股暖流在動。

     從書中記述, 我們應該知道, 作者孟婉瑜和他夫君陳理德君, 也都是登山老將. 幾條台灣挑戰性的山道, 都在書中有意無意間出現. 而本書主要是, 在記錄他們結婚後, 在小孩出生成長中, 帶領兒女一同行走山林的景況. 夫妻同好, 又能與子女啟蒙山野的樂趣, 確實幸福美滿, 也令人羨慕. 不過我覺得, 他們夫妻因藝高膽大, 有一些地方不便模仿. 例如, 記述三貂嶺古道那段, 為觀賞三貂嶺瀑布, 而懷抱幼兒攀登溼滑木梯, 看來驚險萬分, 不管是自信滿滿,但我仍不以為然, 況且也可能違背兒童保護法之規章. 但我能理解, 作者所安排的行程, 都是舊地重遊, 也是刻意為他們子女成長過程來帶領. 因此, 對山野一草一木, 或周遭環境生物, 那麼熟悉, 敘述那樣細膩, 使人讀來有如身臨其境. 如在清晨四點半起身, 帶領幼小子女 , 在黎明前, 踏著淡淡月色, 走向美麗晨曦, 守候著日昇前後的片刻, 是多麼美妙的境界. 還有在尋訪山毛櫸一段裡所敘, 不期遇到一對帝雉, 跟隨觀看帝雉的步伐情景, 令我想起那次登攀嘉明湖途中, 在向陽山徑上, 看到一隻台灣藍雀的驚喜, 雖是一閃而沒入草叢裡, 但至今仍未忘懷. 其實行走山林路徑, 常會在無意間, 發現驚奇. 記得另外一次見到台灣藍雀, 是在八仙山遊樂園的花架邊, 那時我們一群夥伴, 正在花架下休息用餐, 突然有兩隻台灣藍雀急躁叫聲, 引起大家注意. 原來花架上有它們的鳥巢, 裡面有幾隻幼鳥, 而有一花貓, 正在附近徘徊. 這對台灣藍雀, 拼命保護它們家園, 奮力防範花貓 . 我們一行, 本能協助趕走花貓, 才結束這場爭鬥. 現在回想, 如在眼前. 在本書中, 勾起的回憶很多, 可說一邊閱讀, 一面神往回味, 往昔登走山岳的景象, 以及記憶裡的點滴鏡頭。

     本書作者夫妻, 對一對幼兒子女,  從小引導他們接近自然大地, 認識山林環境, 接觸上天給予的恩賜, 品味幽香氣息, 摘採野花野果, 同眠山野帳篷裡, 一起成長. 一家人, 樂在其中, 那麼諧和安祥, 那麼真讓人欽羨不已. 他們以其登山累積經驗, 傳承給下一代, 讓幼小心靈, 接觸大自然, 親近大地環境. 一年四季, 隨著時序, 跟山野花草, 林間小生物, 相互追逐活動.也在生活裡, 瞭解關心山也自然環境, 這是最真實的生活教育. 雖然, 我們不是人人有那種條件,機緣. 但是, 他們的腳步, 帶給大家神往, 也深深引起欽羨與敬佩。

     自從四年前, 由公務機關退休, 一時也很想再踏登高山, 曾前往馬來西亞, 攀登 4095 公尺的神山, 那次雖登頂成功, 卻很辛苦, 也耗盡體力. 之後, 自知年近七十了, 身體狀況必要加以注意保養. 有一位好友, 骨科名醫郭醫師諄諄告知, 老骨頭要省省的用. 他看到許多登山好手, 都有骨頭關節問題. 而老婆更是加油添醬, 禁止我再去登山, 至此登高山的夢, 算是破了!不過那種山岳林木的呼喚, 常在我心 . 因此, 現在偶而集合一些老友, 安排短程旅遊, 或開車, 或搭火車, 或租車. 三五天的山區行走, 也有一番風味. 山林野外卻是最吸引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