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水 的 未 來 讀書心得

    2012 10

   陽光 空氣 清水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要素, 無論植物花草樹木, 或動物鳥禽走獸, 都必須要有這些要素, 才能生存成長. 而陽光在太陽正常運轉下, 日夜循環, 大致上是不會虧乏. 空氣在大氣下流動, 仍不豫欠缺. 但是清水, 有它的特性, 在不同環境下, 有不同的型態. 本來的面目是液態的水, 可供應動物植物方便吸取使用, 可是, 有時在高山低溫下, 結為冰雪, 有時又會蒸發成水氣, 飄散在天空成雲. 是為難以捉摸的東西. 因為水是各種動植物本身結構的基本因素, 而且是經常需要補充使用的要素. 自古以來, 地球上一切生物, 都是依賴水而生活. 然而水的供應, 在人類文明發展後, 已產生重大變化. 從早期人類遊牧或農耕時期, 逐水草原而活動, 或蓄水耕種, 都是以在水源環境邊生活. 在人口不多數時期, 大致還能相安無事. 但是自從人類開始使用進步工具, 從獸力轉移為動力, 發展為工業, 為使人類生活得到更為豐裕, 更為方便. 人類截取更多的水源來使用. 經過近一兩百年的發展, 人口快速增加, 也急速往都市集中. 水的需求量暴增, 自然供應的水也日漸不足, 已成為當前嚴重的課題.

    , 是人類最珍貴的資源. 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東西, 它是全球性的, 地球上所有動植生物, 都必須依賴它生存. 然而水的來源, 卻是有點戲劇性, 雖說地球上有百分七十是海洋水源, 但是水又分為淡水和鹹水. 大海洋裡都是鹹水, 而動植生物所需要的是淡水. 淡水的來源, 是海洋及地面水氣蒸發成雲, 再下雨落地, 或高山融雪, 聚集成河流, 或蓄存成水潭湖泊, 以供萬物使用. 由於地理環境和經緯度氣候不同, 全球各地的降雨量, 和降雨地點, 就有顯然不同.也因此, 水的分佈就產生極大差異, 有的地方, 終年缺乏雨水而乾旱, 甚至造成沙漠化. 有些地方, 雨量太集中或太分散, 致無法有效利用. 另一方面, 由於現代工業化後, 許多工業生產都需要大量的工業用水, 致使水的運用, 包括人類日常飲用使用, 還有農業灌溉需求, 更有工業上應用, 多方面爭取用水. 許多水的各種問題就顯現出來, 水的來源, 水的使用, 水的分配,水的汙染等等課題, 已是當前各地區, 各個國家, 各洲際間, 甚至全世界各地方, 所面臨的重大事件.

    有關水的事件, 雖然已是全世界的問題. 剛好有一位法國 法蘭西學院終身院士, 艾瑞克 . 歐森納 [Erik Orsenna] 先生, 關心水的未來, 特別專程走訪全球各洲, 到訪許多國家和地方, 親身體驗瞭解當前世界各個角落, 有關水的現況, 而著作一本 [水的未來] . 從水的本質測寫開始, 讓我們先瞭解水對人類的關係淵源, 再分頭走訪世界各地, 觀察水與環境和動植生物的關係, 以及人類生活的因應與無奈的現象, 並且探索當地國家政府, 對水資源的態度和因應之道 .基本上, 水是無私的提供各種生物需用, 只是使用的方式和用量各有不同. 另外大地環境的差異, 更造成水源的使用,分配, 也是極大區別. 作者從澳大利亞廣裘大陸, 親訪曾是野生動物天堂之地, 因礦業開採和農作物的需求, 水源, 已使這個地區, 面臨水量不足與相互爭奪的各種因果. 在新加坡, 這個城市型國家, 發現有決心維護珍貴水源的政策措施, 將水的來源分雨水, 廢水處理, 海水淡化, 以及普設儲水池潭, 專責機構, 專業人員管理, 條理分明, 嚴格治理, 做永續計畫, 實令人欽佩. 為有效儲存雨水, 分別建造水庫, 並全面植種綠化, 配合環境保護與美化. 又將廢水過濾淨化, 循環再利用, 將水做最有效使用. 另外為海水淡化工程, 建造海埔新生地, 並規劃多用途使用, 建設新的觀光景點, 神奇的計算, 無中生有的國家執行力量, 真是讓人驚嘆! 世界有幾個國家有此魄力. 另外, 一些落後國家地區, 由於貧瘠,人民生活在困窘, 又無乾淨清水的環境裡, 因水汙染而導致疾病流傳, 又無法脫離困境的悲哀.像印度, 加爾各答, 孟加拉等地區, 正面臨這樣命運. 在中國探訪裡, 顯示自古幾千年來, 中國人對水的治理歷史淵源, 從大禹治水的方法, 到引水灌溉的渠道, 以及南北運河開闢, 都是歷代先賢智慧的貢獻. 中國地大廣闊, 從東到西, 由南至北, 無論地型, 天候差異甚大. 在記錄上, 百分之七十的降雨, 都集中在夏天. 恆古以來, 劇量雨水, 造成中國最長最大的河流, 長江和黃河氾濫成災, 是千古以來要面對的災難. 又以空間劃分南北兩部分, 人口相當, 但北部雨量只佔百分之十七. 南北雨量顯著差異. 水的問題確實困難. 中國的幾個國家五年計劃, 逐步分別處理解決相關問題, 長江三峽水壩的完成, 除了發電功能外, 防止長江的氾濫, 是最大效益,也是儲存水源的方法. 雖然目前, 每當雨季來臨, 仍然有地區性的水患, 但大致上已經與往古時代的災害減少甚多.另外, 作者也前訪中東, 地中海週圍, 非洲, 南美洲, 以及美國沙漠城市拉斯維加斯等地區 , 從不同地區與國家, 近年來對水資源的政策和管理, 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但也顯示出, 有遠見和能力的國家, 都會關心重視水的維護和儲存.

    由於水資源的重要性, 已是全球各地區國家最關心的問題. 也因現代化的國家, 對水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能提供的水資源, 卻是極不穩定. 大家也有一種共識, 未來幾十年, 是否仍有足夠的水, 可充分供應, 是一大難題. [] 供應人類飲用, 工業生產的大量需求, 也要供應動植生物的生長, 是人民生存不可或缺的資源. 許多內陸國家, 共同採取內陸河流或湖泊的地區, 已開始進行爭奪水源, 這種爭水現象, 再不久就會普遍化. 另外許多人口集中的大都市, 也因大量消費用水, 所產生的廢汙水, 也成為現代都市的嚴重問題.當前水資源的管理, 已是一項跨國的問題.已非單獨地區所解決的事. 水資源的使用, 也不能以自私的地域觀念, 要有寬宏的眼光最重要. 水資源的分配, 更要以分享的理念, 做最適當的劃分. 另以現代科技的能力, 對廢污水的處理再利用, 更是水資源運用的大方向.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向 大 自 然 學 設 計--- 讀書心得

      2012 .09
      上個月, 兩度襲擊台灣的怪颱風 [天枰] ,挾十七級強陣風, 十公尺的巨浪, 重創台東外島蘭嶼, 災情慘重. 長年身處颱風第一線的蘭嶼, 過去數百年與大自然和平共處, 天人合一, 總能在天災中全身而退, 為什麼近年來快速現代化後, 抗災能力反而變得如此薄弱. 許多地面上現代建築物設備, 都被摧毀損壞. 面對此一景象, 值得思考蘭嶼的傳統建築, 其考慮夏天的颱風及冬天東北季風, 基地選在依山面海的斜坡上, 房舍建在挖出的凹穴裡, 地表只看到屋頂, 主建築則沉在地表下.自然不會受強風破壞. 這是長居在此的住民, 向大自然學習的心得, 才能相安無事. 而現代的建設, 常忽略大自然的教訓, 以為人力可以克服環境, 總是會吃虧的. 另外, 在以前閱讀台灣濕地時, 對花蓮馬太鞍濕地, 阿美族人在這片濕地, 向大自然學習永續共生的精神, 發展出獨特的 [巴拉告生態捕魚法] . 讓大地環境與人類生活相互依存, 歷久不衰, 至今仍印象深刻. 大自然運行中, 隱藏著無限奧妙, 大地萬物生生互動, 自有它的道理, 也值得人類學習. 有許多現象顯示, 大自然的不可逆. 雖然有人說 [人定勝天] , 但我倒覺得, 應該是要 [人定順天]才是真理.

     大地環境, 億萬年來, 在地球上孕育千百萬種植物, 動物. 它們之間, 一直依賴土地上生長作物, 摘取存活, 綿延不斷,  也相互安然依存. 大地生長的植物, 無論花草, 叢林, 樹木, 提供各種動物飽食的物源. 恆古以來自然運作, 已有一套系統動態的均衡. 一年四季, 不論高山原野, 都會有各種季節產生物品, 供各種植物, 動物的存活生長之需求. 這種現象, 當今在尚未被人類開發的地方, 仍可被發現這種`自然大地的原本面目. 回顧我們環境, 自從有人類開始活動在這個大地, 人類發展出智慧和技能, 為使其生活更充裕, 更方便. 而不斷擴展生活範圍, 尋求更多的資源, 而普遍到處開發, 原是均衡的環境, 遭受到過度摘取與破壞.當前工業化的各種物品, 雖然比較豐裕,方便. 但它的代價也很高, 所造成的環境汙染, 空氣汙濁, 氣溫高升等現象,正跟隨在我們生活身邊, 使我們也要面對它的後果. 因此, 有一些有心的先智者, 開始尋找如何因應這種惡化現象, 有人開始觀察大自然運作的道理, 並親身體驗原始農耕的真相, 土壤, , 陽光與植物生長之間的動律. 發現人的生活, 可從簡樸開始, 並向大自然的運作學習, 回歸大自然天地, 啟發綠生活. 應該是可以得到更健康, 更富足的人生. 這個理念, 正由一些有心人, 是從澳洲的鄉村, 以大自然也是為師開始, 它是由比爾 .墨立森 [Bill Mollison]所創立的 ---樸門永續設計 [Permaculture]. 來向全世界介紹推動現代大眾的生活運動. [樸門永續設計] 的英文 [Permaculture] 是由 [Purmanent] 永久[Culture] 文化 以及[Agriculture] 農業, 所組成的新詞. 樸門的精神, 是巧妙運用自然, 模擬自然, 以永續的方式, 提供人們食物, 能源, 以及其他物質與非物資的需求. 它是一套宏觀的設計系統, 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與藝術. 不僅能以友善地球的方法, 生產食物, 更能引領人類, 設計永續的居所. 不論在鄉村或都市裡, 小至陽台 ,屋頂, 後院大至社區村落, 或一個國家, 甚至無形的社群關係. 這個理念, 已漸漸擴展到世界各個角落,並有許多人投入參加這個行列, 親身體驗這種生活, 也真的獲得身心滿足. 這也是一個關懷大地環境維護的行動.

    從孟磊. 江慧儀.這對夫妻合著的 [向大自然學習設計] --樸門 Permaculture啟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 這本書, 讓我認識瞭解 [樸門永續設計] 這個領域, 在細讀之下, 那麼親切感, 孩童在鄉野的生活日子, 浮現在腦海. 記得童年, 打赤腳, 在蕃薯田裡追捕的那隻大青蛙, 在稻田裡,吊著小青蛙, 田溝裡, 捕捉魚蝦的景象, 如在眼前. 那時鄉野, 農田, 植物, 各種小動物, 相互之間, 循環不斷. 幾十年之後, 這些景象都以不見, 忽然才領悟, 那時大自然, 有維持一種和協的互動均衡. 如今, 我們的物資生活, 雖有較多的工業產品, 供大家使用, 但是總卻缺乏那種活動的親和感. 難怪, 近年來報端上時常報導, 有許多壯年事業家, 或高科技白領技術人員, 毅然放棄都市繁榮高薪待遇, 投入臺灣東部, 或山林鄉野, 過著與大自然林園間的簡約生活, 自己耕作, 自己動手和土地農作物相伴相隨, 並自得其樂. 這種景況, 對應 [樸門永續設計] 精神,確實相符合.從這本書中, 使我瞭解, 當前臺灣地區, 已有許多人投入參與 [樸門永續設計] 的行列, 並參加課程學習訓練. 這種學習, 也不必要到另外一個山林田野, 居住在都市裡的居民, 能妥善運用這個觀念和精神, 一樣可以從身邊自家做起, 家裡陽台, 空地, 樓頂空間, 隨處都能加以運用. 只要把握其基本精神, 維繫生物生長元素, 用智慧, 參酌生物多樣性, 在陽光水和土壤自然運作, 並動手進行去做, 應該很快就能顯現成果 .

   [ 樸門永續設計] 是以向大自然學習為方向, 提醒大家, 回歸自然, 崇尚簡樸生活, 並與大地田野生產物共行進. 而使我們的環境, 多一份生息的空間與時間. 它有三個倫理是 [] 照顧地球: 包括照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非生物, 如土地, 空氣, 森林, 微生物, 動物, 水等. 如果我們不善待地球, 當地球的生態系統無法維持平衡, 其受害的是我們住居的人類. []照顧人類 : 尊重所有的生物與生俱來的價值, 使人類都應該能夠取得基本的食物, 有庇護的所在有發展自我的機會. []分享多餘: 設計出符合公平正義的經濟繫系統與社會環境, 讓地球資源獲得合理分配, 使地球空間, 人與各種生物, 共存共榮. 這本書裡, 所告訴我們的是,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轉變觀念, 觀察互動, 發揮創意, 動手進行, 擴大影響. 相信很容易呼喚大眾, 來共同參加這個行列. 書本所敘述內容, 那樣實在親切, 真的讓我打從心底感動. 我想也應該加入 [樸門永續設計] 這個行列.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大 遷 移 ---- 暖化如何影響你我的未來 讀書心得

   201208

      最近有幾項媒體報導, 有關世界各地異常氣候的景況. 美國發生大旱災, 有許多州, 因長期未下雨, 造成農作物缺水歉收, 黃豆, 小麥, 玉米收成驟減, 價格急遽上升, 可能影響全球農產品供應. 另一方面, 中國大陸發生嚴重水災, 長江和黃河兩岸地區, 水患連連, 幾個省市被水淹沒, 連北京, 上海, 重慶等大城市也淹水, 甚至長江三峽水壩也實施洩洪. 從媒體影片上顯示, 真令人觸目驚心 .菲律賓近幾個月, 常因低氣壓形成颱風, 造成大風雨,災害不斷.  去年泰國曼谷地區, 也被大水淹沒幾個月, 積水無法消退. 釀成工廠機器,原物料泡水, 經濟財物 損失嚴重. 另外像七月份的台灣, , ,南各地, 也都因突然下落驟雨, 造成大淹水, 實讓人驚覺, 大地風雲色變. 又台北的氣溫飆到 38.3 , 連續 37度高溫, 也創下幾十年來記錄. 三年前, 莫拉克颱風橫掃台灣, 也造成南部地區空前災害, 土石流淹沒小林村, 讓人餘悸猶存.  整個世界, 無論遠在天涯, 或近在身邊, 不均衡的大旱, 大水, 飆高氣溫, 使我們切身感受到氣候變化無常.也使我們驚覺, 大地天候變動, 對生活環境的影響.

    自從幾年前, 美國高爾發表的一部記錄片 [不願面對的真相] , 告訴普羅大眾, 這個世界正面臨因環境變化, 所造成的後果. 極地冰山崩塌的景象, 北極熊的生存空間縮減, 地球暖化引發的效應, 已降臨全球各角落. 海平面上升, 氣候因升高的連貫影響, 正無聲無息接近我們身邊. 但是整個世界, 全面性的真相情形如何, 都僅是片段性的報導, 卻仍沒有很完整的資料顯現. 因此, 有一位資深新聞工作者,  史帝芬 .法瑞斯 [ Stephan Faris ]. 對當前全世界環境變遷, 所隱藏的, 或已發生的, 或將要發生的事物, 很有心的運用他的專業知識, 細微觀察, 實地深度訪談瞭解. 並做真實記錄, 而寫著一本書為  [大遷移---暖化如何影響你我的未來] . 作者以敏銳的新聞背景觸角, 行腳走動, 親臨其境的搜集第一手資料, 來報導世界各角落, 洲際, 國家, 地區的人與人之間, 人與物之間, 人與環境之間的各種互動, 以及大地環境的變化情況. 讓我們能深深體會認識, 我們所處的真實環境景況, 使人恍然大悟, 當前的世界, 已經大大的變遷了!

    [大遷移] 作者史帝芬. 法瑞斯, 他指出氣候變遷, 帶來的影響與後續不斷衍生的事件, 將超越環境與天候的層次, 更行塑人類的生活方式. 各種氣候變遷的影響, 造成連鎖效應, 乾旱, 導致相互搶奪水源. 海平面上升, 迫使人類移居遷徙. 無法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 則造成生態系統瓦解. 作者從非洲沙漠地區開始, 見識到幾千百年來, 逐草而生活的遊牧民族, 和落地而耕種的農民, 原本相安無爭, 也相互包容. 但是氣候乾旱, 已改變一切, 沙漠地區不斷擴大, 砂礫吹覆了肥沃的土壤, 罕見的大雨, 沖走了沖積土. 賴以為生的草原, 快速縮減, 遊牧生活空間被擠壓. 為了生存, 就到處尋找水源和綠草. 原來耕作的農地, 也因缺水而歉收, 僅有的農作物, 開始常被遊牧牧人侵害,  致使牧人與農人造成衝突. 導致為生存活命而戰爭連連, 相互殘殺. 非洲愈來愈烈的種族衝突, 非關膚色, 也不干信仰, 只是為了爭奪,  因沙漠化而日趨貧瘠的土地, 這種景象實令人心酸 . 另外, 在中美洲地區的 [多明尼加共和國] , 與多災多難的[ 海地] 國家, 位於同座島嶼上, 兩國因不同的政策, 造成不一樣的國家命運. [多明尼加共和國], 因有效推動森林保育, 維護珍貴天然資源, 讓國家穩定發展, 也能有效避免颶風災害. [海地] 國家, 卻盲目的大量砍伐森林, 人民生活依賴森林資源, 卻不懂得去珍惜,  因而喪失了百分之九十八的林地, 光禿的國土, 難以耕作, 更無法保護大地, 難怪颶風一來, 災害慘重. 在同一個島嶼上, 這種對原有森林資源的保護政策不同, 竟然顯現不一樣的後果, 是一件值得借鏡的例子. 上面兩個案例, 非洲地區, 因天候變遷所帶來的無奈. 而中美洲 [海地] 國家, 卻由於自己的無知與自私而受難.

     大地氣候變遷所影響的, 不只是人類生活的變動, 更影響全球動物, 植物的生存空間. 由於大旱缺水, 花草, 樹木枯萎, 賴以為生的各種大小動物, 不易存活, 甚至昆蟲類, 也因森林的砍伐, 而到處奔逃, 原定居於樹林深處, 被迫流竄平原, 也帶來人類病毒. 如作者所述, 在南美亞馬遜河流域的大規模砍伐森林, 不斷的擴展開闢農場, 焚燒林木. 屯墾者陸續進駐後, 原存居於深山裡的昆蟲, 生物. 被引進人類住居的地方, 如病媒瘧蚊的繁殖, 傳播瘧疾病原. 囓齒動物的糜鼠, 帶著可怕的病毒, 侵入社區. 加之全球暖化, 氣溫上升, 各種疾病也紛紛進入人類居住環境. 作者也以幽默眼光的觀察, 全球暖化, 對葡萄酒產業, 會因適應氣溫的轉變不易, 而可能會產生較好的葡萄. 也就是說, 植物的生長, 是會隨著氣候的變遷而改變, 如果來不及應變, 也許是短期的轉變, 或長期的淘汰. 在書中, 作者走訪全球各大洲, 體會各地區的人群生活, 觀察動物與植物的生存變遷, 確實這個世界, 一直因氣候變遷而在改變 .

     地球暖化的原因, 現在大家都知道, 是人類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以及大量砍伐森林所造成的溫室氣體, 被吸進大氣層之影響. 也有許多人在呼籲, 必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來減緩地球的溫室效應. 但是, 削減溫室氣體的努力, 總是與各地區地方利益相衝突, 這是人類對抗氣候變遷的最大挑戰.  先進國家, 為維持既有的生活條件, 而不願理性的施行減碳計畫. 落後地區, 為生存需要, 而盡力爭奪大地資源 . 雖然當前, 已有國際組織奔走, 籲請各國共同計畫二氧化碳的減量排放, 或以造林方式, 來緩和氣溫上升, 可是其效果仍然有限. 因為地球暖化, 是集合普羅大眾, 點點滴滴的共同貢獻. 也只有改變我們的行為, 認真理解因果, 才能解決問題. 從這本書裡, 讓人瞭解, 當前整個地球各區域, 正面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 我們有幸生活在比較豐裕的社會, 我們要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外, 也要盡一份地球人的責任, 響應減碳行動, 並從日常生活中,實施簡單用物, 放棄過度消費, 以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行走, 儲藏愛 : 山與親情的編織 讀書心得

浩    2012.07
      台灣山岳森林之美, 早已深印在我的心中. 記得在六十二年二月, 跟一群朋友上合歡山, 那時心裡沒有一點準備, 以為只是一般郊遊, 沒想到遊覽車到翠峰時段, 被告知前面路程, 被大雪封閉, 車輛無法通行, 只有下車徒步走上合歡山莊. 原以為走一下可到達, 沒想到走了四個多小時, 才到武嶺, 大家已精疲力盡, 又餓又冷. 在路邊攤買了一碗香菇雞湯, 卻只能呼氣, 而沒有力氣喝下, 至今印象深刻. 在又走約一個鐘頭, 總算到合歡山莊, 許多人, 因寒冷又有高山症狀況, 大廳地上已癱倒一堆遊客. 那時我還算年青, 身體還好. 晚上走出門外, 驚喜發現山林大地, 一片銀白雪景, 天空一輪明月高掛, 又圓又大, 就在頭頂上, 萬籟寂靜, 此情此景, 震動我心. 從此, 我開始對台灣山岳嚮往登爬, 之後參加一些登山活動, 尤其像五岳, 三尖, 台灣百岳, 是心中攀登的目標, 確實也攀登不少台灣南北各地高山, 真的親身體會, 高山那種迷人的景觀林相, 稜線行走 和登頂時那分喜悅與滿足, 令人難以忘懷. 只是在登山過程, 因工作關係, 時間有限, 每次攀登行程, 大多較匆促. 對山岳景色, 總是遠眺粗看, 無法細細品味觀賞. 僅是留下粗略印象, 但這些經歷, 也是充分滿足那種登山樂趣。

      最近拜讀, 孟婉瑜君所寫著的  [行走.儲藏愛--山與親情的編織]  一書, 慢慢細讀, 深深體會. 他們夫妻子女大小四口, 從小孩出生不久, 就開始帶他們, 投入大自然山林懷抱裡 . 對台灣山林野外, 做志工調查的經歷過程, 點點滴滴, 令人感動. 對於一個也是山岳森林的愛好者, 似乎有一種親身參與的感受.作者以細緻觀察 山林裡, 花草, 樹木, 果實. 昆蟲, 蝶蛙, 魚蝦.鳥鼠,飛禽等 情境. 並與幼兒夫婿共同揭開大地原相, 不論是蒲公英花絮的飛揚, 或落地松果, 都是一分喜悅. 是在山區帳篷裡, 聽到山鳥, 野梟的鳴叫, 真是令人心動. 由於我長期攀登山岳過程, 大都是匆匆步伐, 現在閱讀之下, 回頭回味神往, 當時登山的許多回憶, 有那種親切感.也補足我以往, 在山岳行走時所遺漏的點滴. 書中許多圖片, 是那麼熟悉, 更勾起我許多往年攀登山林時的往事回味. 就如 [流螢--草嶺古道, 桃源谷] 那一段記述, 他們為貪圖眼下美景, 而追趕末班火車情境. 讓我想起那次, 攀登大霸尖山回程時, 也忘懷沿路日落時分的景色, 而匆忙摸黑走下九九山莊的狀況. 真的,  心裡有一股暖流在動。

     從書中記述, 我們應該知道, 作者孟婉瑜和他夫君陳理德君, 也都是登山老將. 幾條台灣挑戰性的山道, 都在書中有意無意間出現. 而本書主要是, 在記錄他們結婚後, 在小孩出生成長中, 帶領兒女一同行走山林的景況. 夫妻同好, 又能與子女啟蒙山野的樂趣, 確實幸福美滿, 也令人羨慕. 不過我覺得, 他們夫妻因藝高膽大, 有一些地方不便模仿. 例如, 記述三貂嶺古道那段, 為觀賞三貂嶺瀑布, 而懷抱幼兒攀登溼滑木梯, 看來驚險萬分, 不管是自信滿滿,但我仍不以為然, 況且也可能違背兒童保護法之規章. 但我能理解, 作者所安排的行程, 都是舊地重遊, 也是刻意為他們子女成長過程來帶領. 因此, 對山野一草一木, 或周遭環境生物, 那麼熟悉, 敘述那樣細膩, 使人讀來有如身臨其境. 如在清晨四點半起身, 帶領幼小子女 , 在黎明前, 踏著淡淡月色, 走向美麗晨曦, 守候著日昇前後的片刻, 是多麼美妙的境界. 還有在尋訪山毛櫸一段裡所敘, 不期遇到一對帝雉, 跟隨觀看帝雉的步伐情景, 令我想起那次登攀嘉明湖途中, 在向陽山徑上, 看到一隻台灣藍雀的驚喜, 雖是一閃而沒入草叢裡, 但至今仍未忘懷. 其實行走山林路徑, 常會在無意間, 發現驚奇. 記得另外一次見到台灣藍雀, 是在八仙山遊樂園的花架邊, 那時我們一群夥伴, 正在花架下休息用餐, 突然有兩隻台灣藍雀急躁叫聲, 引起大家注意. 原來花架上有它們的鳥巢, 裡面有幾隻幼鳥, 而有一花貓, 正在附近徘徊. 這對台灣藍雀, 拼命保護它們家園, 奮力防範花貓 . 我們一行, 本能協助趕走花貓, 才結束這場爭鬥. 現在回想, 如在眼前. 在本書中, 勾起的回憶很多, 可說一邊閱讀, 一面神往回味, 往昔登走山岳的景象, 以及記憶裡的點滴鏡頭。

     本書作者夫妻, 對一對幼兒子女,  從小引導他們接近自然大地, 認識山林環境, 接觸上天給予的恩賜, 品味幽香氣息, 摘採野花野果, 同眠山野帳篷裡, 一起成長. 一家人, 樂在其中, 那麼諧和安祥, 那麼真讓人欽羨不已. 他們以其登山累積經驗, 傳承給下一代, 讓幼小心靈, 接觸大自然, 親近大地環境. 一年四季, 隨著時序, 跟山野花草, 林間小生物, 相互追逐活動.也在生活裡, 瞭解關心山也自然環境, 這是最真實的生活教育. 雖然, 我們不是人人有那種條件,機緣. 但是, 他們的腳步, 帶給大家神往, 也深深引起欽羨與敬佩。

     自從四年前, 由公務機關退休, 一時也很想再踏登高山, 曾前往馬來西亞, 攀登 4095 公尺的神山, 那次雖登頂成功, 卻很辛苦, 也耗盡體力. 之後, 自知年近七十了, 身體狀況必要加以注意保養. 有一位好友, 骨科名醫郭醫師諄諄告知, 老骨頭要省省的用. 他看到許多登山好手, 都有骨頭關節問題. 而老婆更是加油添醬, 禁止我再去登山, 至此登高山的夢, 算是破了!不過那種山岳林木的呼喚, 常在我心 . 因此, 現在偶而集合一些老友, 安排短程旅遊, 或開車, 或搭火車, 或租車. 三五天的山區行走, 也有一番風味. 山林野外卻是最吸引人的。

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生 活 越 簡 單 [越 富 足] ----讀書心得

   2012. 06

         現代人的物質生活, 拜新科技與生產力的進步之賜, 無論衣,,,行等各方面, 都有豐富和充足的供應. 只要你有能力, 就可以輕易取得, 以滿足需求. 這雖然是一件圓滿的事, 但是因為人的慾望無窮, 當他滿足一項需求後, 另外一種的需求, 也隨之產生. 尤其近幾世紀來, 自由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度的建立, 使生產者, 為其最大利益的追求, 而傾其所能, 生產提供更新奇,更豐富的產品, 來滿足消費者. 普羅大眾在這種環境下, 默默承受這種供應. 也從原來單純滿足生活基本需要後, 開始選擇更喜歡, 更新奇的物品. 慢慢脫離消費使用生活物品的本質. 在經濟能力足夠時, 就會做不同的選擇. 例如以 [食物] 來說,從單純填飽肚子為目標的飯菜, 改為美味料理食品, 進而追求精緻花俏的風味餐點. 至於其他如衣著的多樣, 已不是僅為禦寒防身而已. 物質文明越發達, 大眾的生活越複雜繁忙. 現代人經濟生活條件較富裕, 但是否真的過得富足呢?

         有人開始觀察, 現代這個社會大眾生活, 表面上好像很富裕, 但是, 是否真的過得美滿幸福. 恐怕是不容易論斷. 人的生活, 除了物質生活外, 還有精神方面與心理上的領域.尤其在經濟社會發展後, 人們的財富普遍增加, 也更有能力去取得, 他們所喜歡的物品. 進而開始有過度消費的現象. 除了滿足物質基本需求外, 有時也會有炫耀的心理產生. 一項簡單可供滿足需求的物品, 就會要求更精緻, 更高貴的東西來使用. 而供應者, 也會順其所好, 使用更多的資源, 去產製更絢麗的物品, 來因應這種需求. 如此循環, 會使整個經濟社會更繁榮,並更複雜. 也因而產生, 所謂現代經濟社會的 [富裕病]. 這種 [富裕病] 是使社會生活沉迷在不斷物質的追求與享受, 卻難以得到真正精神上與健康上的充足, 也是一種現代社會的矛盾現象.

         有一作家, 大衛 . 旺恩. 他關心社會的 [富裕病] . 從美國大都會大眾的生活型態, 觀察分析現代人的消費行為, 不但是過度浪費, 也對環境資源的衝擊, 提出主張. 從關於個人面向, 以及關於環境面向, 進行條理性的解說, 而寫一本書為 [生活越簡單越富足] .來召告大眾, 生活真正的富足與快樂的追求, 是應該在平淡簡單需求中得到. 過度的消費炫耀的追求, 不必然可以達到幸福, 也可能是空虛與茫然. 其實簡單的生活, 只要改變自己的想法觀念, 從自己作起, 抑制自己的慾望, 雖不容易, 但也不是天大困難. 如果在平常生活中, 有心觀察比較, 粗茶淡飯的養生, 應該會比大魚大肉的負荷, 來得心安理得. 現代生活用品, 有多樣性的選擇. 如果心存自然健康, 不必追求精美細緻的物品, 一樣可滿足生活需求, 那供應製造者, 也就不會挖盡心思, 去產製各樣超越實用的物品. 我們知道, 要生產精緻物品, 在系統性循環裡, 就必需耗用更多環境資源. 在本書裡例舉說明, 一件T恤衫, 就要耗費棉田, 運輸油料, 工人成本.如果再精密物品, 那會耗用更多的環境資源. 所以, 鼓勵由個人做起, 多使用天然原始物品, 少去選擇工業加工產品, 對個人及環境的維護, 是有實際的助益的. 永續生活中的真財富, 是選擇適當的滿足因子, 來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 如生存, 保護, 情感 ,理解, 參與 ,休閒 ,創造, 認同, 自由. 那我們就能消費更少, 也會快樂更多. 用自己的力量, 是可以影響群體的方向. 只要結合共同的意志, 減少豪華無當的需求, 回歸自然清淡的知足, 是可以改變經濟社會的現況. 這本書的目的, 就是告訴大家, 從個人做起, 進而能維護大地環境.

         最近在電視報導中, 看到一則報導,中國內蒙古地區, 一個靠煤礦發達的城市, 訪問幾位當地年青人, 他們已擁有兩, 三部千萬元的時髦豪華汽車, 但還是要想再買下一部新的高級千萬元汽車, 其不知足的心態, 真的讓人感慨萬千! 大陸近幾年經濟發展快速, 但人的價值觀並沒有提升, 炫耀富裕的心態嚴重. 車輛只是代步工具, 能行駛,安全就好. 要同時擁有幾部高價汽車, 所為何來? 又如女性所喜歡的手提包, 也是一樣的心理. 常看到許多女性, 爭相購置精美皮包, 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 甚至上到百萬元, 我常想, 一個手提包裡, 也許只放置幾千元的物品, 是否真的需要這樣高價, 或僅是炫耀心態 .另從我個人來說, 以前在職期間, 對衣物穿著, 會比較在意所需場合的配合講究. 但自從四年前退休後, 覺得生活上, 輕鬆自在最方便安逸. 衣著方面, 幾百元的休閒衣褲, 就很適宜台灣南部的天候. 去年在夏威夷的大賣場, 買了一只電子手錶, 美金 9.7, 合新台幣不到 300. 有鬧鐘和馬錶設備, 也有夜光設計, 且又準時. 它替代我以前配戴的手錶, 覺得很適宜方便. 一年來, 隨身戴著它, 不論出國旅遊, 進出觀光地區, 從沒有人在意它. 最近在美國西雅圖一家賣店裡, 看到一只勞力士錶, 標價美金 38,500 , 約合新台幣一百一十多萬元. 同樣是看時間的手錶, 用途相同, 但其價格相差幾千倍. 我覺得我的電子錶很實用自在. 我想, 如果能真的認清楚, 什麼是物品的實用價值, 就不必去追求形態上的高價格 .現代人的生活裡, 有各種形形色色的物品, 供我們方便選擇, 但我們的選擇, 是否能給我們確實的富足感. 另一方面, 對我們的生存環境資源, 會不會造成傷害, 這應該是我們所必須審慎判斷.